范进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,直到四十多岁才考中了秀才。当他年过五十,终于中了举人,喜极而疯,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讽刺故事,但谁能想到,这实际上是一则充满励志色彩的故事呢?
你知道吗?中举后,范进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,反而因发疯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故,最终,他居然官拜朝堂,成了真正的权贵。那么,究竟有多少人知道,范进的故事最终是如何发展成一个传奇的呢?
在古代封建社会,普通百姓要想改变命运、出人头地,几乎只有一个途径,那就是读书考取功名,尤其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,进而步入仕途,成为朝廷中的一员。然而,科举考试的难度极大,很多人一生都未能成名。科举中的“进士”可谓是最高的荣誉,等同于今天的博士学位,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,那时的科举制度远比现代的考试竞争更加残酷。
展开剩余85%古人常说“十年寒窗苦读”,这其中的“苦”并非指简单的读书,而是指贫困、饥饿与孤独。范进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,甚至连“寒门”都难以称得上,家里连棉衣都买不起,更别提能送他去私塾读书了。没有老师教授,他只能自学,完全靠自己摸索。而且像他这样没有背景、没有资金支持、又不被看好的书生,几乎没有人会重视他。
尽管如此,很多人可能会说,范进肯读书不也是一种上进吗?确实,站在范进的角度来看,他的努力值得尊敬,但如果从他的岳丈胡屠户的视角来看,他不过是一个整日浑浑噩噩、无所事事、毫无未来的穷光蛋罢了。胡屠户不止一次羞辱范进,经常用侮辱性的话语骂他,甚至有时连给他一顿饭都显得极为不情愿。尽管如此,范进依旧低头听从,默默忍受,因为胡屠户偶尔会给他一点钱,他用这些钱坚持着自己的梦想。
每天,范进不做任何体力劳动,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读书中,家里的生活完全依赖母亲和妻子的辛劳,偶尔岳丈会接济他一二,虽然这通常伴随着一顿痛骂。胡屠户对他充满厌恶,每次见到他都会怒骂一番:“简直是个废物,你母亲老了……”范进对此习以为常,心里只想着自己的目标,始终不曾动摇。毕竟,只要能考取功名,这些挫折便不足为惧。
然而,尽管他如此坚持,范进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。他曾是家里的顶梁柱,却无收入来源,吃不饱穿不暖,生活艰苦。特别是在那个封建时代,女性几乎不可能赚取什么收入,妻子和母亲的辛劳和付出几乎没什么回报,而胡屠户对他的怨恨,也有着其合理之处。
范进从二十岁起便立下志向,要考取功名,想要改变命运。每一次充满希望地参加科考,却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,令他极度沮丧和愤懑。每一次失败,只会让他更加发愤图强,誓要突破困境。尽管生活艰辛,他从未考虑过去做一些实际工作以改善家境,哪怕是去砍柴赚些小钱,他也始终坚持“读书是唯一的出路”。
在他四十岁时,范进终于考中了秀才,从一个穷书生跃升为“穷秀才”。然而,虽然中秀才是一个相对的“好事”,但这并没有让范进满足。很多人误以为中秀才就是成就非凡,但其实,秀才不过是进入更高层次考试的资格。它只相当于现代教育中的初中或高中毕业证,意味着你通过了最基本的教育,但并没有真正改变生活的现状。
明朝的秀才,尤其是地方上的秀才,并不能轻易做官。即使成为了秀才,也只能在一些小官员的职位上混日子,偶尔被请去协助处理一些事务。而且,秀才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经济收入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提供。
然而,范进之所以无法满足于仅仅成为秀才,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梦想不仅仅是这点小成就。他开始准备进入更高的考试——举人。经过十年的努力,他终于从秀才跃升为举人,尽管这依然没有带来显著的财富改变,但至少免除了赋税,这对他贫困的家里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帮助。
然而,尽管他已获得了举人的头衔,范进的家庭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。由于生活困苦,他在去参加乡试之前已经有三天没吃东西,甚至头晕眼花。找岳丈借钱时,岳丈依然冷漠对待,没有给他一分钱。范进只能自己东拼西凑准备盘缠,决定再次参加考试。
这一次的考试,他心情复杂,也许经历过多次失败,他早已麻木,也许心底依然寄托着最后一丝希望,总之,他并没有真心期待自己能够中举。就算到了试场,他也没有太多期盼,依然觉得这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。然而命运却总是如此捉弄人,范进回家后,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——他居然中了举!
就在他准备去卖家里的最后一只鸡换取些食物时,他听到了别人传来的消息。原本无心的他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,才意识到这一切并非梦境。经过一番确认后,他终于知道自己真的中了举,心情激动的他几乎不能接受这个事实。情绪激动的范进一下子疯了,他的行为变得疯狂不羁,甚至在街上跌倒、浑身泥泞,但他依然不自知。
范进的疯病持续了好一阵子,直到他慢慢恢复过来。他终于意识到,自己的命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从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,范进一跃成为了“老爷”。一时之间,周围的态度全变了,岳丈不再辱骂他,反而献上大笔资金祝贺,邻里乡亲也纷纷前来献殷勤,所有人都恭敬他、讨好他,生怕他一旦发达,就能拉他们一把。
三年后,范进再次进京参加科考,这次他顺利考中进士,成为一名真正的朝廷官员。此时的他,已经从昔日的穷书生变成了“正四品”的官员,身居要职,成为了山东学道,相当于今天的厅长级别。
从范进的故事来看,它不只是对科举制度和腐败官场的讽刺,更是一段关于一个底层百姓为了梦想、不屈不挠奋斗的励志故事。尽管年过半百,经历了漫长的苦难和失败,他依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,证明了只要不放弃,人生总有翻盘的机会。那么,你认为范进真的值得被嘲笑吗?
发布于:天津市